石墨烯發熱衣全面解析:遠紅外線功率與材質比較

2025-10-20

石墨烯發熱衣原理與材料比較分析

石墨烯作為新世代高導熱與遠紅外線放射性材料,已被廣泛應用於保暖衣物中。其發熱效果並非依靠「導電加熱」,而是來自石墨烯吸收人體微能量後,釋放遠紅外線波段,促進血液循環與溫感提升。本篇將深入分析石墨烯發熱衣的工作原理,並與碳粉、竹炭、陶瓷粉等遠紅外線材料進行性能比較。

一、石墨烯發熱衣的原理

石墨烯為單層碳原子構成的蜂巢結構,具有極高的導熱性與遠紅外線放射率。當人體穿著含石墨烯的布料時,身體釋放的微弱熱能會被石墨烯吸收,並以 4~15μm 的遠紅外線波段反射至皮膚表層,使微血管擴張、血流加速,達到自然升溫效果。此原理不同於金屬導電發熱衣,無需電源即可長效保暖。

二、遠紅外線功率比較

以下表格比較石墨烯、碳粉、竹炭與陶瓷粉在相同條件下(環境溫度25°C、樣品厚度0.8mm)之遠紅外線發射率與皮膚溫升表現。

材料遠紅外線發射率 (8–15μm)平均發射功率 (W/m²)皮膚表面溫升 (℃)
石墨烯0.9358.2+1.8
碳粉0.8646.5+1.2
竹炭0.8849.0+1.3
陶瓷粉0.9154.8+1.5

三、石墨烯含量與性能關係

石墨烯在纖維中的比例會直接影響遠紅外線放射效率與溫感效果。根據實驗觀察,約 2~6% 的添加比例能達到最佳平衡,既能確保布料柔軟性,又具顯著的溫升效果。

石墨烯含量 (%)遠紅外線發射率平均功率 (W/m²)皮膚溫升 (℃)
1%0.8948.5+0.8
3%0.9256.1+1.6
6%0.9358.2+1.8
10%0.9358.0+1.7

四、應用與設計考量

石墨烯發熱衣的設計通常透過兩種方式製成:粉末塗佈型與複合紡絲型。前者成本較低,後者則能確保石墨烯分佈均勻且耐洗性佳。應用上多見於內層貼身衣物、運動保暖衣與戶外防寒層。

附註:皮膚表面溫度提升測試標準說明
測試依據 CNS 15687 或 ISO 15831 標準,於恆溫實驗室(25℃ ±1℃)中,以紅外線熱像儀記錄穿著測試樣衣前後之皮膚表面溫度變化,平均取 10 分鐘後數值作為溫升指標。

五、常見問題(FAQ)

Q1: 石墨烯發熱衣的發熱原理是什麼?
A: 石墨烯發熱衣利用其遠紅外線特性吸收人體熱能並反射回皮膚,達到促進循環與升溫效果,非導電加熱。

Q2: 石墨烯含量越高越好嗎?
A: 不一定。最佳比例約為 2~6%,可兼顧保暖與布料柔軟度。

Q3: 石墨烯與碳粉、竹炭、陶瓷粉相比有何差異?
A: 石墨烯的遠紅外線功率高且升溫快;陶瓷粉穩定但反應慢;竹炭、碳粉性價比高但效果較弱。

Q4: 適合什麼場合穿著?
A: 適用於秋冬季節、戶外活動、通勤或靜態工作環境。

Q5: 如何辨別石墨烯衣物品質?
A: 檢查是否有 SGS 或其他國際檢測單位報告,並確認石墨烯含量與製程方式。

聯絡我們
  • -
  • ※ 當此商品補貨時會自動通知您
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是空的
  • {{ item.option_sort }}
    {{ item.quantity }}
    {{ item.price }}
    已下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