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墨烯 & 陶瓷粉發熱纖維|遠紅外保暖衣推薦|快速升溫舒適健康
2025-10-21石墨烯 vs 碳粉 vs 竹炭 vs 陶瓷粉:遠紅外線功率比較分析報告
一、前言
遠紅外線功能紡織品在近年逐漸成為健康型服飾的重要發展方向。其原理主要依賴特定材料對熱能的吸收與再放射能力,透過遠紅外線(波長 4–14 μm)促進血液循環與溫感效果。常見的添加材料包括石墨烯、碳粉、竹炭與陶瓷粉,這些添加劑透過不同結構特性影響遠紅外放射效率、導熱性能與耐久穩定性。
以下將從物理機制、遠紅外線功率、導熱性與熱反應速度等面向進行分析,並加入製造成本與產品穩定性的實務考量,提出最適合應用於纖維中的建議配方比例。

二、紅外放射原理差異
不同材料的微觀結構與能帶特性決定其遠紅外輻射效率。石墨烯具有高導電、高導熱的單層碳結構,能有效吸收並再放射紅外能量;碳粉與竹炭則屬於不規則結構,能量轉換效率受限;陶瓷粉雖無導電性,但其晶格振動模式能穩定地發射紅外線。
| 材料 | 結構特性 | 遠紅外放射效率機制 |
|---|---|---|
| 石墨烯 | 單層碳原子排列,具極高導熱性與比表面積 | 高能帶結構可快速吸收與再放射紅外波,輻射效率極高 |
| 碳粉 | 不規則碳微粒,部分石墨化 | 吸熱後釋放慢,能帶缺陷多,放射率較低 |
| 竹炭粉 | 多孔結構,含碳率約80%,部分無定形碳 | 以吸熱緩釋為主,遠紅外放射能力中等 |
| 陶瓷粉 | 無機陶瓷微粒,晶格穩定 | 可吸收與放射遠紅外,功率穩定、耐久性優 |
三、遠紅外線發射率與功率比較
遠紅外放射能力可用「發射率(ε)」與「放射功率密度」評估。石墨烯纖維在高純度下的遠紅外發射率高達 0.95,功率密度接近 4.0 mW/cm²,顯著高於碳粉與竹炭塗層。陶瓷粉則在穩定性與中等功率間取得平衡。
| 材料 | 平均遠紅外發射率(ε) | 放射功率密度(mW/cm²) | 備註 |
|---|---|---|---|
| 石墨烯(高純度單層) | 0.92–0.95 | 3.5–4.0 | 與人體熱輻射波段匹配佳 |
| 石墨烯複合紡絲纖維 | 0.88–0.92 | 3.0–3.5 | 功能穩定、耐洗性高 |
| 碳粉塗層布 | 0.80–0.85 | 2.4–2.8 | 成本低但熱回饋效率弱 |
| 竹炭粉塗層布 | 0.78–0.83 | 2.2–2.6 | 保溫效果佳但放射效率有限 |
| 陶瓷粉紅外纖維 | 0.85–0.88 | 2.8–3.2 | 穩定度高、應用廣泛 |
四、導熱性與熱回饋反應速度
導熱係數直接影響穿著者的溫感回饋時間。石墨烯的導熱係數達 2000–5000 W/m·K,能在 10–15 秒內完成熱回饋。相對而言,竹炭導熱緩慢,陶瓷粉次之。
| 材料 | 導熱係數 (W/m·K) | 熱回饋速度(升溫時間) | 評價 |
|---|---|---|---|
| 石墨烯 | 約 2000–5000 | 約 10–15 秒 | 極快,熱傳導最佳 |
| 碳粉 | 約 10–50 | 約 30–60 秒 | 中等 |
| 竹炭 | 約 3–10 | 約 1–2 分鐘 | 緩慢 |
| 陶瓷粉 | 約 1–5 | 約 30–50 秒 | 穩定中等 |
五、製造成本與商品穩定性分析
為實際應用於紡織纖維中,需同時考量製造成本、加工難度與洗滌耐久性。
| 材料 | 製造成本(相對) | 紡絲加工難度 | 商品穩定性 | 綜合評價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石墨烯 | ★★★★☆(高) | 高(需分散技術) | 極佳(導熱與化學穩定) | 功能性最佳但成本高 |
| 碳粉 | ★☆☆☆☆(低) | 低 | 中等(易脫落) | 成本優勢但性能一般 |
| 竹炭粉 | ★★☆☆☆(中低) | 低 | 中(孔洞吸濕但耐洗差) | 保溫良好但紅外效果弱 |
| 陶瓷粉 | ★★★☆☆(中) | 中 | 高(不易降解) | 穩定度高、綜效平衡 |
六、綜合比較與應用建議
綜觀紅外放射性能、導熱特性、成本與穩定性,石墨烯與陶瓷粉是最具應用潛力的兩種添加物:
- 石墨烯複合纖維:適用於高端發熱衣、運動內著、遠紅外理療紡織品;
- 陶瓷粉複合纖維:適合中價位產品,如保暖內衣、日常機能布料。
建議最佳含量比例(重量百分比):
| 材料 | 建議添加量(wt%) | 適用說明 |
|---|---|---|
| 石墨烯 | 0.5–1.5% | 超過2%易影響紡絲流動性,1%最能兼顧放射力與柔軟度 |
| 陶瓷粉 | 2–5% | 分散性好,能穩定提升遠紅外效應 |
| 碳粉 | 3–5% | 僅作輔助熱吸收用途 |
| 竹炭粉 | 5–10% | 用於提升吸濕與保溫效果,可搭配石墨烯混配 |
七、結論
- 石墨烯纖維具有最高的遠紅外功率(約 3.5–4.0 mW/cm²),升溫速度快、能量回饋效率佳,是目前最有效的遠紅外功能添加物。
- 陶瓷粉纖維雖功率略低(約 2.8–3.2 mW/cm²),但其成本中等且耐洗性高,適合大規模量產。
- 碳粉與竹炭則偏向保溫吸熱型輔材,若與石墨烯複合使用,可改善布料的整體熱分佈均勻性。
綜合評估後,建議以石墨烯 1 wt% + 陶瓷粉 3 wt% 的複合系統最為理想,兼具高放射率、良好導熱性與穩定耐用性,適用於高機能發熱衣、保暖內著與運動機能服飾開發。
八、遠紅外輻射效率測試方法
遠紅外輻射效率通常採用以下測試方式:
- 紅外熱像儀(Infrared Thermography):測量材料在恆定溫度下的紅外放射功率。
- 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(FTIR):分析材料的紅外吸收與發射特性。
- 功率密度測試:將樣品置於控制溫度環境中,測量單位面積放射功率(mW/cm²)。
九、參考文獻
- Kim, H. et al., “Enhanced Far-Infrared Emission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Graphene Composite Fibers,” Carbon, 2019.
- Chen, J. et al., “Far Infrared Radiation Properties of Ceramic-Embedded Textiles,” Journal of Functional Textiles, 2021.
- Tsai, P.-L. et al., “Therm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Bamboo Charcoal and Graphite Powders,”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, 2020.
- Lee, Y.-S. et al., “Development of Graphene-Infused Functional Fabrics with High FIR Emission,” Materials Letters, 2022.
- Huang, C.-H., “Comparative Study on FIR Radiation Efficiency of Carbon-Based Textile Materials,” 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, 2023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