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提升溫幾度了,CLO 值才是關鍵!

——冬季真正的保暖科學,比行銷話術更踏實

每逢冬天,各大服飾品牌紛紛推出「發熱衣」、「升溫衣」等暖感商品,廣告上常見「升溫 2°C」、「瞬間升溫 5°C」、「穿上立刻暖」等字眼。這類宣稱看似直覺又吸睛,但你是否想過:

身體真的會因衣服「變熱」嗎?在戶外風吹日曬的條件下,這些「升溫」數據還成立嗎?我們真正需要的,是「升溫」還是「保溫」?

事實上,人類在冬季保暖並非靠衣服主動加熱,而是靠衣服減少體表熱量散失。保暖的核心不是溫度上升,而是散熱速度下降。而衣服的「減少散熱能力」是可量化的,也真正科學的,就是國際通行的 CLO 值(服裝熱阻值)

一、市售發熱衣強調的「升溫幾度」為何會誤導?

許多發熱衣廣告會強調:「比一般衣服升溫 3°C」「穿上立刻變暖」「實驗證明體表溫度提升 5°C」。但這類說法往往來自極具操作空間的測試,例如:

  • 環境無風、濕度固定
  • 測試者靜止不動
  • 使用深色布料(更容易吸熱)
  • 初始測試時皮膚略帶水氣(吸濕放熱效果更顯著)

這些條件讓「升溫」看起來亮眼,但並不能代表真實穿著情境。

實際上,多數發熱衣並不會真正「發熱」。

其主要原理為:

  • 吸濕放熱:吸收皮膚上的濕氣時會微量放熱,但效果有限且依濕度而定。
  • 貼身、降低對流:貼身設計減少空氣流動,讓你「感覺暖」。
  • 深色吸熱:穿深色布料在光照下確實比較不冷。

這些機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「加熱」,而是降低散熱或讓你短暫產生暖感。真正決定衣物保暖能力的並不是它能讓你「更熱」,而是它能讓你「不容易變冷」。而這個能力就是 熱阻(Insulation),量化後就是 CLO

二、空氣是最好的保溫介質——保暖的本質不是厚,而是「留住空氣」

在熱工學中,「空氣」是性能極佳的絕熱物質,因為:

  • 空氣的熱傳導率非常低
  • 若空氣能被固定住,就能形成穩定的隔熱層
  • 不需額外能源即可阻隔熱量散失

因此,一件衣物是否保暖,重點不是材料是否溫暖,而是:能否在纖維、布料、結構與身體之間形成「靜止空氣層」

羽絨外套為何如此保暖?
不是因為羽絨本身「熱」,而是因為羽絨能蓬鬆、能捕捉大量空氣、能穩定固定空氣層不被擾動。同理,羊毛、刷毛布料、中空纖維等保暖布料,也都是依靠空氣達到良好保溫。

三、CLO 是什麼?——最專業、最可靠的保暖衡量標準

CLO 值(Clothing Insulation Value)是一種描述服裝熱阻能力的標準化單位。

1 CLO 的定義為:
在 21°C、無風、50% 濕度的環境中,讓一位靜止的人感到舒適所需的熱阻。

CLO 越高 → 代表越保暖。CLO 不會隨皮膚溫度或感受改變,是客觀、可測量的科學數據。

衣物CLO 值(大致參考)
短袖0.1–0.2
薄長袖0.2–0.3
發熱衣(薄)0.3–0.4
羊毛毛衣0.5–0.7
刷毛中層0.8–1.0
厚羽絨外套1.5–2.5

CLO 能讓你客觀知道衣物保暖力,而不是依賴模糊的「升溫感」。

四、材質與結構如何影響 CLO?

1. 材質(Fiber)——能否捕捉空氣、調節熱流

羽絨(down)
蓬鬆度最高,捕捉空氣量最大,保暖性最佳。

羊毛(wool)
天然捲曲纖維形成空氣層,吸濕放熱,調節濕氣與溫度。

中空纖維、異形斷面纖維
中空設計讓纖維內部能滯留空氣;異形截面(如三角形、五角形、中空星形)可模仿動物毛髮,增加空氣固定能力,是高效人工保暖纖維的核心技術。

刷毛布料(Brushed Fabric)
刷毛會把纖維拉起,形成蓬鬆、低密度的空氣層,是非常適合作為中層保暖布料的技術。

遠紅外線纖維(Far Infrared Fibers)
透過在纖維中添加陶瓷微粒等材料,能吸收體熱後以遠紅外線回射,幫助局部微弱增溫與熱循環,但它的效用屬於輔助型,非主動加熱來源。

石墨烯纖維(Graphene Fibers)
具優異的熱傳導與遠紅外線特性,可快速分散體表熱、避免局部冷點並提供微弱遠紅外線回射,讓穿著感更均溫,但石墨烯主要作為「溫度管理」,而非提升熱阻的核心手段。

總結:材質的真正作用,是提升空氣滯留能力與調節微氣候,而非主動發熱。

2. 布料結構(Fabric Structure)——能否穩定空氣層

提升保溫效果的常見結構:

  • 雙層編織:自然形成內層空氣腔室。
  • 三明治結構:中層蓬鬆不易塌陷。
  • 絎縫(quilting):固定填充物,維持空氣層。
  • 高密度外層:防風,不讓空氣被吹散。

3. 版型(Fit)也會大幅影響保暖

太緊 → 壓縮空氣層,降低效果;太鬆 → 冷空氣流通、破壞保溫。最佳組合為:合身底層 + 蓬鬆中層 + 防風外層

五、如何用 CLO 挑選好穿又真正保暖的冬季衣物?

1. 依溫度判斷所需 CLO 值

氣溫建議總 CLO穿搭示例
15–20°C0.5–1.0長袖+薄外套
10–15°C1.0–2.0發熱衣+毛衣
5–10°C2.0–3.0發熱衣+刷毛+外套
0–5°C3.0–4.0厚羽絨
-5°C 以下4.0 以上羽絨+中層+防風外層

2. CLO 是可「堆疊」的

例如:一件 1.0 CLO 的刷毛衣 比兩件 0.3 CLO 的薄衣 更有效;若外套不防風,再高 CLO 的中層也會失效。因此三層穿搭法(底層、保溫中層、外層防風)更能有效控制總 CLO。

3. 選擇能「固定空氣」的衣物,而不是「看起來厚」的衣物

購買時請注意:

  • 布料是否蓬鬆
  • 是否具刷毛或立體編織
  • 外層是否防風
  • 穿上後是否不會壓扁空氣層

六、FAQ:關於保暖、CLO、發熱衣的常見疑問

以下整理冬季保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讓你更能掌握 CLO 的實際應用:

Q1:發熱衣到底能不能「升溫」?會不會越穿越熱?

答:大多數發熱衣不會真正「加熱」。它的暖感通常來自吸濕放熱與降低散熱,效果有限且受環境影響很大。發熱衣最穩定的功能是輕量、服貼、減少對流散熱。若要真正提升保暖,仍需看中層與外層的結構與 CLO。

Q2:石墨烯真的會讓衣服變「更暖」嗎?

答:石墨烯的作用是提升熱傳導、快速分散體溫、減少局部冷點並提供微弱遠紅外線回射,它提供「均溫、舒適」,但不是主動升溫。

Q3:遠紅外線纖維有必要買嗎?

答:遠紅外線纖維能微弱提升體感暖和與讓體表熱更平均,改善局部冰冷情況,但不是核心保暖來源。真正影響保暖的仍是布料蓬鬆度、結構是否能固定空氣、外層是否防風。可作為加分項,而非單獨取暖手段。

Q4:冬天穿越多越暖嗎?可以直接穿三件發熱衣嗎?

答:不建議。多件發熱衣會壓縮空氣層,降低中層保暖效率,反而更冷、更悶、不透氣。正確做法:底層(貼身排汗)+ 中層(蓬鬆保溫)+ 外層(防風),比穿三件貼身衣服暖得多。

Q5:想保暖,材質重要還是結構重要?

答:結構最重要,材質其次。保暖的本質是「固定空氣」→ 結構決定能留多少空氣。材質是基礎,但再好的纖維如果被壓扁,也無法保暖。

Q6:CLO 值要到哪裡找?所有衣服都有標示嗎?

答:目前多數日常服飾並未標示 CLO,但以下類型商品較常看到:戶外登山品牌、機能性軍規服飾、實驗室測試數據的專業保暖品。若商家未標示 CLO,可用「蓬鬆度、結構、防風性」間接評估。

結語:真正的保暖不是升溫,而是減少散熱——用 CLO 科學選衣,冬天穿得更少、更輕、更暖。

「升溫 3°C」「瞬間暖感」這些宣傳語看似吸引人,但往往無法代表真實保暖效果。從今天起,請改問:「這件衣服的結構、材質、空氣層、CLO 值如何?」